古人怎么称呼年龄
前言: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源远流长。传统文化知识,你知道多少?有关名称的称呼,你又知道多少啊?想知道古人怎么称呼年纪,你的年龄古时候有何美称,就来看看小编的介绍吧。
古人怎么称呼年纪
襁褓——不满岁黄口——本指雏鸟,后形容儿童,10岁以下。
总角、孩提——幼时泛称。
垂髫(tiáo)、始龀(chèn)——儿时泛称。
幼学——10岁
束发——15岁以后
弱冠——20岁
三十而立——30岁
不惑之年——40岁
知命之年、年逾半百、知非之时、知命之年、艾服之年、大衍之年——50岁
花甲、平头甲子、耳顺之年、杖乡之时——60岁
古稀、杖国之年、致事之时、致政之时——70岁
杖朝之年——80岁
耄耋(màodié)之时——八九十岁的年龄
鲐背之年——90岁
期颐(jīyí)之时——100岁
你的年龄古时候有何美称
童年时期的称呼
首先是5岁以下的小孩,他们有很多称呼,一般常用的有“孩提”“襁褓”“赤子”等。假如专指出世那天,古人用到“初次”指代。
孩子出生两三日后一般父母会做东请亲戚朋友用餐,也称为“汤饼宴”。因此两三天的婴儿也被称为“汤饼之期”。
对于“襁褓”这个称呼,一般会延用到孩子学会走路。而“孩提”和“襁褓”的意味也差不多,“襁褓”是指裹着婴儿的布,“孩提”将字相反后就是“提孩”,也可以和襁褓一词做同样表述。
儿时、青年时期的称呼
等儿童长到7、8岁就开始进到换牙期,这段时间能够叫“龆(tiao而声通髫)龀(chen四声)”,意思是说垂髫换齿之时。有的地方则叫“始龀”、“童龀”,“龀”的意思是换牙或者童齿,意指刚开始换牙的孩子。
此外,在此期间的儿童还可以用“总角”来叫法,这一词的来源是古代父母习惯将孩子的头发从中间分离,而且绑成两个角。一般15岁以下儿童都能用“总角”来叫法,《诗经》里也有“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”的记载。
10岁以下的小孩也可以用“黄口”来指代,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常常骂人会骂道“黄口小儿”意思是说污辱对方不如一个10岁的孩子。
而10岁以上小孩就可以用“幼学”来叫法,过了这个年纪男女的称呼就分开了。
女子12岁称为“金钗”,13到15岁称为“豆蔻”,豆蔻便是源于开始提到的“豆蔻梢头二月初”。而15岁女子由于要把头发扎起来,以笄贯之。故被称为“及笄”。
15岁及笄的女性就到能够嫁人的年纪,古时候算是成年女性了。古代常说的“小女年方二八”,并非28岁,而是16岁。
16岁女子则称为“碧玉之时”。由于《碧玉歌》中指出“碧玉破瓜时,相为情错乱”。因此“碧玉之时”也被称为“破瓜之年。”
等女子到20岁,就会被称为“桃李年华”,这词源于《又启严公》里的“誓将收桑榆之效,以毋贻桃李之羞。”我们现在也长期用桃李来指代青春年华。
24岁女子乃是“花信年华”,范成大在《元夕后连阴》中写道,“谁能腰鼓催花信”,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憧憬,而女子24岁正是大好年华,之后人们便逐渐开始用“花信年华”指代24岁女子。
而在这之后就没有专业叫法女人的代词了,由于过了24岁女子基本已经所有嫁人,顾及年龄是一种得罪的举动。
对于男子,从10岁开始后,年纪能用“舞勺之年”“志学之时”“舞象之年”等别称。“舞勺”是指13-15岁男童学习舞勺(一种跳舞),而15岁则称为“志学之时”。
这时的男童已经是专心学习时,因此称作“志学之时”。“舞象之年”的“舞象”同是一种古舞名,古代的男孩到年纪后都要学习。
等男子到20岁,就到“加冠之时”,又叫“弱冠之年”。这时的男子公布成年,应举办加冠礼,行过加冠礼后男子则完全公布成年。
儿时和青年时期称呼比较复杂,因为此时人正在经历快速增长和发育的过程。男女的称呼也分别不一,但成年之后的称呼就又统一了。
30-100岁叫法
30岁被称为“三十而立”,也被称为“始室”和“克壮”,一般古人都认为30岁就应当有自己的一份事业了,做事业要有所成就,做学问也要有自己的一套体系。始室可以理解为始成妻室或始有屋室,克壮乃是强劲宏大的含意。
40岁被称为“不惑之年”,不惑的表面意思就是不疑惑。指的是人在40应该可以分清是非,做事能够辩明而不惑。陶渊明的《饮酒》中也出现“行行向不惑,淹留遂无成”的语句。
50岁被称为“知天命”,有关知天命有两种观点,一种是上了年纪的人大多都有风湿,每到阴天下雨之际雨还衰落身上就先疼了下去。因此称作知天命。
另一种说法是50岁的人应当知天命而不信命。即便是了解自己的一生早已终究,也不应自甘堕落,会继续为了实现梦想而奋斗。但这时的奋斗却不是为了结论,而是为了过程,也就是既已知天命难违,仍旧全力一试。
60岁被称为“耳顺之年”,“花甲之年”。也被称为“杖乡”,耳顺的意思是人活60早已修习完善,对外部事儿也早已看透,能做到泰然自若,即便是辱骂自已的逆耳之言也听得进去,因此称作耳顺。
而花甲之年里的花是交错的含意,天干地支纪年法中60年为一个甲子,因此60岁便是花甲。而关于花甲的另一种说法是人的指甲下面有白色的印痕,人老到60岁印痕就消失了,因而称作“花甲”。杖乡则意指拄杖还乡,和我们现在的离休相近。
70岁则称为“古稀之年”,“悬车之年”,“由心之时”。古稀一词源于杜甫《曲江》里的“酒债平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”
古代人的寿命稍短,的确是人活70古来稀。而悬车之年指的是“废车无需”是指人70岁告老还乡弃官在家,也自然用不上车,因此称为悬车之年。
由心之时直接在表面意思了解就行了,人活一世本就不易,活过70更是要无拘无束。
80岁的人称为“伞寿”,由于草书的伞字和八十字形神似,因此称之伞寿。88岁老人则称作“米寿”,由于米字拆卸就刚好是“八十八”。而八九十岁得人还有一个通称便是“耄耋”。
99岁老人被称为“白寿”由于比“百”字少“一”,因此称为白寿。
140岁老人是“双稀”,指的是2个古稀之年。不过虽然古人有规定140岁的年龄专指词,但古代可以活过100岁老人都屈指可数,更别提140岁。